“纳污坑”变身“景观塘”“经济塘”
——河南周口淮阳区政采帮助漂亮乡村建设见闻
■ 本报记者 袁瑞娟
通 讯 员 李 伟
“以前门口的水沟夏季臭得不敢开窗,目前水清了、草绿了,大家一外出就想来这儿溜达一圈儿!”
近日,当记者来到河南周口淮阳区郑集乡孟庄村时,在该村坑塘边纳凉的一村民指着家门前的景观塘感慨说。
这个常住人口150户约500人的村庄内有个占地面积达16000多平米的坑塘。多年来,因为村民生活污水直排坑塘,导致水体发黑发臭,加上岸边垃圾遍地,夏天南风一刮,整个村子臭气熏天。
像该村一样,整治农村坑塘、沟渠等小微水体,改变农村人居环境,成为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。
针对这一状况,周口生态环境局淮阳区别局因地制宜,根据源头截污控源、过程生态治理、末端综合借助的需要,在全区拓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。并于2025年4月,在当地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,通过公开招投标方法,对该坑塘推行综合整治,推进村庄净起来、绿起来、美起来。现在,这里成为百姓休闲、娱乐、纳凉的好去处,与游玩打卡地。
据悉,自 2025年成功申报国家第一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支持城市以来,淮阳区有效借助中央奖补资金的政策支持,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中“村庄分布广、人口流动快、水量波动大、管网铺设难、运维管护弱、治理本钱高”等难点,结合乡情、农情,以“渔光互补,资农互助”为施治逻辑,形成了重点恢复“三个功能”的技术思路,即恢复水体防洪排涝的水利功能、养殖灌溉的资源功能和美化环境的生态功能,塑造村庄新景观和渔光互补新产业,将资本和农业优势进行深度融合,有效借助闲置坑塘资源,增加村集体收入。并总结出了合适华北平原区的七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,形成了代表性的“淮阳模式”,并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提供了“淮阳样板”。
“现在,淮阳区打造了以市级为监管主体、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、乡镇为管理落实主体、农户为受益主体、运维机构为服务主体的‘五位一体’运维管理体系。尊重村民意愿,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基层党员先锋模范用途,动员群众参与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管护工作,提升村民参与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自觉性、主动性、积极性。”淮阳区财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,同时引入社会资本或采取“坑塘沟渠集体商议,整体出租个人承包,集体管护年底分红”等形式对坑塘进行治理、管护,大力进步水产养殖、渔光互补等坑塘经济,达成“政府零投入、集体有收益、运维有保障”。
经过3年时间的治理,现在,淮阳区的农村环境面貌有了大改观,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,昔日的“纳污坑”变身为“景观塘”“经济塘”,农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、幸福感进一步提高。同时,通过对生活污水、黑臭水体的协同治理,达成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提高,为漂亮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。